成都理工院校归属是 成都理工大学有几个校区,分别在哪个区

一、成都理工大学属于几本

成都理工大学的录取批次归属根据省份不同有所差异。在四川省内,它并非全部在第一批次招生,因此在一般意义上被归类为二本院校。然而,对于非四川地区的考生,如果成都理工大学在你们省份被划入本科一批招生,那么就可以将其视为一本大学。因此,具体归类为一本还是二本,取决于考生所在的招生批次规定。

二、成都理工大学有几个校区,分别在哪个区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和本部的区别如下:

1、宜宾校区11个办学专业都是校本部已经举办多年的专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等仍归属校本部7个学院,由所属学院负责,宜宾校区协同开展建设。

2、成都理工大学学科涵盖理、工、文、管、经、法、哲、农、教、艺10个学科门类,按照新一轮专业优化调整方案,学校本科专业调整为71个,其中校本部举办60个,宜宾校区举办11个。

3、宜宾校区的11个办学专业主要围绕宜宾近些年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部署。

历史沿革:

1956年3月27日,高等教育部和地质部联合发文,以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

调集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勘探学院(现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的部分教师及其它机关、部队的干部370余人组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并采购和调集了100余万元的教学设备、10万余册图书到成都地质勘探学院。

学校开设地质测量及找矿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系,建校当年即面向全国招收首届本科生1551人,学制4年,10月10日正式开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都理工大学

三、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的历史沿革

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最早由重庆大学地质系于1951年在中国石油管理总局的支持下创办。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李承三教授与中国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徐今强联系,请求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创建石油地质勘探专业,得到总局的批准,并给予经费资助,从1951年开始运行。同年罗蛰潭教授由美国回国应聘到重大探矿系任教,在探矿系创办了石油钻采专业。罗蛰潭在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讲授石油开采,石油地质学。

1956年地质部决定创办成都地质学院,设有石油地质勘查系,有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两个专业方向。同年石油系已招生240人,因招生过多,学校建设跟不上,1957年暂停招生,又将已招学生进行调整,石油系三个班学生调到北京地院学习,一个班学生留校学俄语。1958年3月川中南充、遂宁、合川三个钻井区同时发现油气。地质部决定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恢复招生,并决定将北京地质学院石油系师生分一半到成都增强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校停止招生,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同样在长达6年的时间没有招生。在校的学生和教师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

1968—1970年,因搞“文化大革命”而滞留学校的学生先后毕业分配。

1972年,全国开始招收三年制普通大学教育的大学生,石油系继续为国家培养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勘探方面的技术人才。

1977年,国家恢复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石油系面向全国招生,首批共招生两个班,专业为石油地质勘查,学制也从三年改为四年。在随后的八年中,石油系基本维持每年两个班的招生规模。

1985-1987年,由石油系领导决定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以及辽河油田培养石油地质和石油物探相结合的本科生。

1983-1994年,石油系为大庆油田、四川石油管理局、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南阳油田、玉门油田培养了生产急需的专科学生。

1988年,石油系“石油地质”经国家教委批准成为国家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唯一的重点学科。

1989年,在成都理工学院“石油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联合西南石油大学(原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共同申报建立“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3年,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保持原有名称。

1994年,根据当时的师资力量和石油工业的需求,开办了石油工程专业油藏工程方向。

1995-1998年,受整个地质行业的影响,石油系招生规模萎缩,最少时期在石油系学习的学生四个年级仅有150人左右。

1999-2001年,石油系恢复正常招生规模,并逐渐扩大招生数量,由两个班逐渐扩大到六个班。

2001年,国家进行大学和专业的调整,经教育部、四川省政府批准,由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四川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合并正式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并由部属院校归属四川省地方管理。学校同时对院系进行调整,原石油系更名为能源学院,下设两个系,石油地质系和石油工程系。

2002年,学院为适应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决定扩大招生规模,每个系每年招生四个班,一个年级共八个班。由于石油工业急需人才,在2003和2004年,从其它专业转入石油地质专业各一个班。使得能源学院在校本科学生人数最高达到1243人。专业方向由原来的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变为石油地质、能源经济与贸易、石油工程、石油工程软件四个方向。

学院自1960年就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恢复高考之后,学院从1978年再次开始招收研究生,于1980年获准为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自1956年建立能源学院(原石油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石油地质和石油工程技术人才。到2006年为止(据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网资料),已经毕业的本科学生、大专生和进修生总计3905人;毕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03人;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81人;毕业的博士研究生146人。

四、成都理工大学怎么样

成都理工大学在全国众多高校中,其名气与实力并不突出,只能算是一所普通的优质大学。但若是单看其在四川省的影响力,将其拿来与川内其他高校相比,那么成都理工大学则算得上是川内的名牌大学。原因如下:

1、成都理工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于2017年被教育部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行列之中,地质学相关专业的办学实力突出,其毕业生在全国各个相关单位都深受欢迎与认可。

2、成都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靠前。根据校友会2020年中国大学排名可知,成都理工大学在国内所有大学中排在第100名,与武汉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办学实力不相上下,是一所影响力较大的中国高水平大学。

3、成都理工大学历史底蕴深厚。学校起源于1956年创办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以重庆大学的地质系、西北大学和南京大学地质系的工科部分为基础,同时抽调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部分干部教师组建而成。

4、成都理工大学拥有8个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具体名单为:地质学、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球物理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软件工程。

扩展资料:

成都理工大学口碑良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油气地质勘探、大型水电、青藏铁路、能源开发、区域及城市环境以及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

2、学校毕业生素质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认可,在国土资源、地质、勘察石油(能源)等行业勤恳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已经为社会累计输送了19万余名毕业生,其中不乏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与学者、两院院士。

参考资料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校简介

五、四川理工学院怎么样

四川理工学院是一所“三线建设”内迁、具有五十余年本科办学历史的普通高校,2012年和2016年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学校是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四川省首批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属性:省属重点大学小211

办学思想体系

经过50余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凝练出“以黄岭精神为底蕴,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

愿景:不断增强教职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校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把学校建成川南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

使命:通过学术的传播、创新与应用,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

定位:立足自贡、根植川南、服务四川、面向全国、胸怀世界,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着力培养“三心四能五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价值观念:育人为本、社会担当、学术自由。

办学理念: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

办学模式:坚持大学文化、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实践探索相统一的办学模式。

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内部治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合作战略、校地合作战略、校校合作战略。

学科与师资

学校设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82个。其中工学、理学、管理学是主要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3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68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2.06%,其中具有正高职务的187人(含教授17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217人,占专任教师的74.3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44人,占专任教师的21.00%。学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8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近50人。学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

人才培养

学校践行“学生中心”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狠抓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浓郁的育人环境营造这两个关键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和学生“十个一”的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三心”(责任心、好奇心、进取心)、“四能”(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促进“五个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相结合),持续夯实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学校现有21个二级学院,82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 5个国家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2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

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重大比赛,获得国家级奖励近300项,省部级奖励近500项。毕业生素质过硬、视野广阔,基础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创新后劲足,总体就业率超过95%,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半个世纪来,学校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四川省妇联主席吴旭、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SIUE)最杰出研究教授罗朝俊、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博导侯长军、著名翻译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曹明伦等一大批在科学届、企业界、政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网络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宜宾丝丽雅集团—过程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固态酿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省级特色专业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工程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网络工程、自动化、网络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酿酒工程;校级特色专业12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应用化学、法学。

相关推荐

最新

相关文章